从小木车到空调车,“黑科技”为环卫工人减负——“高温岗变形记”系列报道之二

2024-07-16 17:01:07   浏览:

       早上10点出头,南京西路街区,环卫工付志年驾驶一辆“迷你”机扫车出发了,这是静安区南京西路红旗清道班组去年增添的新“神器”;与此同时,在普陀区中潭路路段,无人驾驶的道路清扫车也上路了,在人工辅助下试点应用、一展身手……

       盛夏的上海,机械化、智能化工具成为工人们的好帮手,让环卫工人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常态,让他们的工作更有“科技范儿”。

       夏日“神器” 新型机扫车更轻巧

       高温天气里,车厢里设有空调的小型机扫车,有效减轻了环卫清道工作的劳动强度。

       “大型的快车道机扫车应用比较早,我们清道班组是从2005年前后开始引入小型机扫车。”付志年是一名机扫车“老司机”了,“早年的是燃油的,这台是新能源的,燃油车力道足,新能源车轻巧环保,我们会依据不同路段使用不同车辆。”

       他边操作边向记者演示,新一代的新能源机扫车最大优势是“迷你”,90厘米宽的车身可以灵巧地开上人行道,人工不好扫的边缝也能扫干净、还可以喷水降尘。

       “进入夏季,班组会按照不同的天气状况,来安排减少人工上路保洁或停止外出保洁。”红旗清道班班长苏惠娟告诉记者,在37℃以上的高温时段里,机扫车发挥着重要作用,“不适合人工上街保洁的时段,环卫工就开机扫车去巡视,确保辖区内环境卫生质量。”


       机扫车“进化史” 数量翻番、质量飞跃

       在机扫车“进化史”上,国产化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记者了解到,早年的机扫车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随着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扫车在清道工作中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

       上海市劳动模范、普环公司一分公司陈扣娣清道班班长成慧告诉记者,她感受最深的是机扫车不仅实现了量的增加,更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左右,我们整个普环公司大小机扫车一共也就百余辆,现在我所在的一分公司就有126辆,自动化性能也越来越好。”

       据普环的老环卫工们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动化设备尚未普及,路况也没有现在这般好,环卫工作全靠一双手、一把扫帚、一辆人力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早年的人力抽粪工作更是苦不堪言。随着自动化设备更新迭代,这些辛苦的作业方式逐步改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环卫清道车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普环公司,员工们还保存着一些早年环卫车辆的模型,有最早的小木车,后期的铁皮车、不锈钢车等。“1995年,我们曾使用过一款手推式吸扫车,这个车不具有清洗的功能,还需要人工推着操作,但在当时是一次很大的改良。”成慧说。

       “AI驾驶”来了 让环卫更有科技范儿

       环卫工作的智能化未来是什么样?“AI驾驶”正成为一大探索方向。

       据了解,普陀区试点引进的“数智化”无人驾驶清扫车,在苏州河沿岸光复西路、中潭路等部分路段已经落地实践。“当前,我们以自动作业机扫车为核心,其他工种配合辅助,实施区域内日间自动巡回清扫。”成慧告诉记者,普陀环卫还引进了智能化的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智慧大脑”,环卫车辆、人员等可以实现实时定位,让保洁与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虽然科技发展、AI赋能正不断为环卫工作减负,但这仍然是一份相当辛苦的工作。比如,每天天没亮他们就已开始一天的工作;也比如,机扫车虽然好用,但在早晚高峰时段,环卫工们不会选择使用车辆作业,以保障市民出行通畅。

       “没有一天可以松懈。”尽管这一行已经做得很熟,成慧却还是这么说。“我们红旗班组总要自我要求更高一些。”今年12月,付志年就要退休了,他时刻保持着荣誉感、责任感。“城市美容师”们以坚守付出为美丽街区增“颜值”,我们也期待更多“黑科技”能为他们减负。
       原文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zg/content/0190b913f226c0010000b9ff6f110f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