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劳动力市场“过招”,打工人的“饭碗”还好吗?

2025-02-20 17:33:16   浏览:

        近日,人工智能(AI)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名与会者参会,“中国成功”引发热议。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成为焦点,尽管DeepSeek未被正式列入官方议程,但在非正式交流中,DeepSeek成为中外专家逃不过的共同话题。

       与会专家认为,DeepSeek的开源策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发展,与部分西方科技公司的“名open实close”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开放模式被认为更具道义优势。

中国 AI 产品凭实力 “出圈”

       参加本次峰会的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从2023年至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追赶的脚步正在加快,中国不仅在技术上与美国旗鼓相当,还在国际治理方面逐渐赢得尊重,国际社会对中国AI技术的认可度显著提升,中国已成为值得尊重的对手。

       202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年。在这一年,生成式语言大模型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OpenAI的ChatGPT及其后续版本(如GPT-4)在多模态交互和复杂任务处理方面表现出色,成为生成式AI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视频生成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OpenAI发布的Sora模型能够根据文字描述生成高清视频,展示了AI在多模态内容生成领域的强大潜力。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AI产品确实不甘示弱。例如,豆包App于2025年1月20日上线了“超拟人实时语音”功能,展现了语音情感识别和多模态交互能力;Kimi于2025年1月22日升级至K1.5多模态思考模型,具备多模态推理能力和短链长链思维,尤其在数学推理和编程任务中表现出色;智谱清言推出了情感语音通话功能,通过GLM-4-Voice模型实现更自然的情感交互和多语言支持;文心一言则通过其全双工免唤醒技术,实现了自然流畅的语音交互体验。

AI 技术在各领域 “刷足存在感”

        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在医疗领域,AI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AI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医疗影像数据,快速准确地识别疾病特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以肺部CT影像分析为例,AI系统能够识别出微小的病变,显著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例如,深睿医疗的肺癌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肺结节进行良恶性甄别,为临床诊断提供高特异性的辅助诊断结果。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患者的早期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外,AI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科学研究、教育等行业。在科学研究领域,AI的应用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显著提升了复杂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效率。例如,AI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不断深化,通过智能化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大幅提升了研究效率。在教育行业,AI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在线教育平台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AI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水平,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未来,多模态技术将成为AI生成内容(AIGC)爆发的关键驱动力,极大地丰富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

AI 与劳动力市场 “过招”,打工人的“饭碗”还好吗?

        AI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部分传统岗位可能会被AI取代;另一方面,AI也将催生新的就业机会。根据猎聘官方发布的信息,随着国产AI Deepseek的流行,AI人才也变得“紧俏”起来,如AI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AI训练师岗位等供不应求。据IDC预测,到2026年,2/3的云应用将使用AI,预计将有高达八成的企业需要AI熟练工。面对这一趋势,如何有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的延续与深化,旨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和各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超越互联网的新型基础设施和社会操作系统。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过程中,应正视我国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人才紧缺和安全风险等问题,加强技术研发、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监管,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用户需要学习甄别信息不被AI“坑”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并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AI 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抛出了诸多复杂的信息难题。AI 生成内容的能力令人惊叹,从写作到绘画,从设计到编程,它似乎无所不能。这也导致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其中不乏虚假、错误或误导性的内容。以AI图片、视频生成工具为例,“换脸”“造假” 技术让人防不胜防,虚假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以假乱真,误导公众舆论。

       用户若想不被 AI “坑”,学习甄别信息已成为一门必修课。首先,隐私保护至关重要,用户应避免上传敏感个人信息或机密文件,以防数据泄露。其次,AI 模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户在使用 AI 生成的结论时,尤其是关键信息如代码或学术结论、专业性知识等,建议进行交叉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医疗、教育到科学研究,从国际竞争到劳动力市场的变革,AI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我们的世界。正如DeepSeek的开源策略所展现的普惠精神,AI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更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同时也要看到AI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数据隐私的保护、伦理困境的抉择以及用户在使用AI时需要谨慎甄别的信息。AI并非万能,它需要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保持理性和警惕。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56648668897115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