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改进劳动工资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草案)》的通知
2014-09-23 13:39:00 浏览: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编制1993年计划(草案)和1994年框架计划的通知》的精神。我们起草了《改进劳动工资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草案)》。从明年开始,劳动工资计划一律按新的方法进行测算、编制。我们将选择部分省市进行比例浮动考核试点,不进行试点的省市按挂钩比例确定总量指标,实行定量考核。请各地区、各部门按照附表测算的要求,尽快上报测算数字及计划建议报表。要求明年进行试点的单位,请提出书面报告,并做好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附:
第一条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国家与省市两级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用工、自主分配的新的计划管理体制。实现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宏观调控目标。特制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例挂钩弹性计划(以下简称弹性计划)试行办法。
第二章 实施的范围
第二条 弹性计划实施的范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第三条 各地区的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均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第四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在弹性劳动工资计划中实行单列考核和监测。
第三章 相关经济指标的选择和基数的确定
第五条 国家对各地区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相关的挂钩经济指标;国家对部门和企业集团以增加值作为相关挂钩经济指标。对已实行“工效总挂的部门和企业集团可以按原办法执行,也可以改按新办法挂钩。同时用资金利税率、工资利税率、劳动生产率作为辅助经济指标,用以协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六条 挂钩弹性计划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基数的核定,第一年原则上均以上年度统计实际数为基数,从第二年开始,按上年末应提数,当年结算滚动考核。
第四章 挂钩比例的核定办法
第七条 地区和部门工资总额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挂钩增长比例,本着工资总额增长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采取历史回归法,参照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的水平,来确定各地区(部门)的增长比例。
第八条 国家对地区、部门职工人数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的比例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原则来确定。根据近十年全国历史数据的回归测算,这个比例一般掌握在1:0.25-0.32之间,即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1%,职工人数增长0.25-0.32%。再参考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技术经济结构情况,具体确定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关比例。
第九条 各地区计划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按照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模型测算出来各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基础,并参照各地自报数和全国总的增长速度,综合平衡确定。
第五章 编制程序
第十条 实行弹性计划后,劳动工资计划编制程序仍按国务院现行规定执行。具体办法是,按照国家计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各地、各部门在检查总结上年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安排及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建议计划数,主报国家计委、抄送劳动部、人事部汇总提出分地区分部门计划意见,经综合平衡编制分地区、分部门计划(草案)上报国务院审定下达。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指标比预定速度快,地区(部门)有权自行按规定比例增加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量,反之要减少计划增加数。计划期结束后,各地和主管部门要认真检查和结算。
第六章 考核办法和宏观监控
第十一条 国家对地区、部门计划执行情况采取第二年考核上年执行的结果。如当年有结余指标允许跨年使用;如当年超过的要从第二年度中扣减。计划采用两年一滚动,五年总核算的办法。经过试行正式确定比例系数后,在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原则上不调整挂钩比例。
第十二条 国家对各地全部用工总量和工资总额计划,作为预测、监测性的指导性计划,将根据运行中的问题,实行相对调控。
第十三条 为了加强宏观指导和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将建立定期对各地区(部门)的工资总额、用工总量进行宏观追踪监测分析制度。定期公开发布各地区(部门)工资总额、用工人数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并检查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对比例有较大问题的地区(部门)要及时调整,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发生大的问题。
第十四条 各地区(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出各自的调控办法,并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超过国家规定比例的地区、部门,要认真检查超计划的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无特殊原因,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增长超过国家规定比例时,国家将采取某些经济、行政、法律上的手段进行相机调控。
第七章 试行办法实施步骤
第十五条 本着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积极稳妥的精神,从一九九三年开始,首先选择部分省市试行劳动工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比例挂钩弹性计划,实行定比例(或定含量)考核;其他地区和部门,也按劳动工资增长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的比例,编制劳动工资绝对数计划,实行定量考核;将劳动工资计划覆盖调控范围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扩到全社会。其次,经过试行,对挂钩比例,计划指标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逐步转入正式实施。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本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三年计划编制中试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委负责解释。
附件一:工资总额弹性计划计算方法(略)
二:职工人数弹性计划计算方法(略)
三:职工人数计划挂钩比例测算表(略)
四:工资总额计划挂钩比例测算表(略)
附:
改进劳动工资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国家与省市两级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用工、自主分配的新的计划管理体制。实现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宏观调控目标。特制定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例挂钩弹性计划(以下简称弹性计划)试行办法。
第二章 实施的范围
第二条 弹性计划实施的范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第三条 各地区的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均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之内。
第四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在弹性劳动工资计划中实行单列考核和监测。
第三章 相关经济指标的选择和基数的确定
第五条 国家对各地区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相关的挂钩经济指标;国家对部门和企业集团以增加值作为相关挂钩经济指标。对已实行“工效总挂的部门和企业集团可以按原办法执行,也可以改按新办法挂钩。同时用资金利税率、工资利税率、劳动生产率作为辅助经济指标,用以协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六条 挂钩弹性计划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基数的核定,第一年原则上均以上年度统计实际数为基数,从第二年开始,按上年末应提数,当年结算滚动考核。
第四章 挂钩比例的核定办法
第七条 地区和部门工资总额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挂钩增长比例,本着工资总额增长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采取历史回归法,参照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的水平,来确定各地区(部门)的增长比例。
第八条 国家对地区、部门职工人数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的比例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原则来确定。根据近十年全国历史数据的回归测算,这个比例一般掌握在1:0.25-0.32之间,即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1%,职工人数增长0.25-0.32%。再参考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技术经济结构情况,具体确定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关比例。
第九条 各地区计划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按照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模型测算出来各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基础,并参照各地自报数和全国总的增长速度,综合平衡确定。
第五章 编制程序
第十条 实行弹性计划后,劳动工资计划编制程序仍按国务院现行规定执行。具体办法是,按照国家计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各地、各部门在检查总结上年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安排及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建议计划数,主报国家计委、抄送劳动部、人事部汇总提出分地区分部门计划意见,经综合平衡编制分地区、分部门计划(草案)上报国务院审定下达。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指标比预定速度快,地区(部门)有权自行按规定比例增加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量,反之要减少计划增加数。计划期结束后,各地和主管部门要认真检查和结算。
第六章 考核办法和宏观监控
第十一条 国家对地区、部门计划执行情况采取第二年考核上年执行的结果。如当年有结余指标允许跨年使用;如当年超过的要从第二年度中扣减。计划采用两年一滚动,五年总核算的办法。经过试行正式确定比例系数后,在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原则上不调整挂钩比例。
第十二条 国家对各地全部用工总量和工资总额计划,作为预测、监测性的指导性计划,将根据运行中的问题,实行相对调控。
第十三条 为了加强宏观指导和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将建立定期对各地区(部门)的工资总额、用工总量进行宏观追踪监测分析制度。定期公开发布各地区(部门)工资总额、用工人数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并检查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对比例有较大问题的地区(部门)要及时调整,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发生大的问题。
第十四条 各地区(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出各自的调控办法,并接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超过国家规定比例的地区、部门,要认真检查超计划的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无特殊原因,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增长超过国家规定比例时,国家将采取某些经济、行政、法律上的手段进行相机调控。
第七章 试行办法实施步骤
第十五条 本着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积极稳妥的精神,从一九九三年开始,首先选择部分省市试行劳动工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比例挂钩弹性计划,实行定比例(或定含量)考核;其他地区和部门,也按劳动工资增长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增加值增长的比例,编制劳动工资绝对数计划,实行定量考核;将劳动工资计划覆盖调控范围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扩到全社会。其次,经过试行,对挂钩比例,计划指标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逐步转入正式实施。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本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三年计划编制中试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委负责解释。
附件一:工资总额弹性计划计算方法(略)
二:职工人数弹性计划计算方法(略)
三:职工人数计划挂钩比例测算表(略)
四:工资总额计划挂钩比例测算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