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6-11-01 17:56:00 浏览: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编制的一项重要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人社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享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未来五年我省人社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各级人社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物质保障。要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刻理解“十三五时期人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做好人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性。要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实施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规划各项指标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规划纲要》和各地经验做法,营造有利于《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
各地要根据《规划纲要》抓紧编制本地区的人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形成完备的规划体系,及时向省厅报备。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6年10月17日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总体要求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和省内外发展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发挥,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管理和监督能力增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公务员分类管理、聘任制试点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任务全面完成。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效益不断显现。海外引智工作成效显著。
--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不断完善,藏区等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逐步健全,争议处理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办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标 | 2010年 基数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十二五实际完成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75.4 | [400] | 457.3 |
2.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 | ≤4.5 | 4.12 |
3.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2245.9 | 2313.6 | 2475 |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300.9 | 1754 | 1938.9 |
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77.6 | 2700 | 3020.4 |
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063.1 | 2180 | 2655.7 |
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 ≥93 | 98.5 |
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64.7 | 560 | 652.2 |
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83.8 | 680 | 752.1 |
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484.2 | 560 | 670.3 |
11.社会保障卡发卡张数(万张) | 95.5 | 3800 | 3959.8 |
12.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 | 95.5 | 97 | 97 |
13.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39.1 | 290 | 292.3 |
14.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53.5 | 66 | 102.4 |
15.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率(%) | -- | >13 | 13.4 |
1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7.4 | 90 | 90 |
17.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 75 | 80 | 90 |
1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 | >90 | 97.4 |
注:①[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相关数据;②2010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包括城镇居民医保;③2010年技能劳动者人数不包括中央在川单位。④报经人社部同意,社会保障卡发卡规划任务数由5000万张调减为3800万张;⑤2011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数据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由“规模以上企业变为“全部企业。 |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和我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四川天府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的增长动能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培育壮大,为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高的工资收入水平、更具创新创造活力的人事人才机制、更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已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化解过剩产能分流安置职工,稳定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人口老龄化加剧,供养比降低,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调整压力更大,社会保险基金中长期平衡更加困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要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继续推进;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省委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谋划推进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扩大共享、促进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定和落实更加有效、更为公平的制度政策,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川人民。
--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坚持以人才为引领,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充分考虑省内各地发展差异,注重政策之间的衔接平衡,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事业发展的短板和难点问题,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全面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改革,让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过程。
--坚持夯实基础、均等服务。以优质高效、方便可及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化、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省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未来五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三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面覆盖。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经办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五险合一"统一参保登记、征收稽核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建立落实,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十三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20万人。
--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做大做强。"十三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7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符合事业单位特点、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任务,进一步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
--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体系更加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结构不断优化。艰苦地区津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十三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末,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社保经办、人才服务和劳动监察、调解仲裁等服务平台标准化建成率达到90%;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7300万张以上,人口覆盖率达到90%。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专栏2“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基 数 | 2020年 目 标 | 属性 |
就业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457.27] | [400] | 约束性 |
2.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2 | ≤4.5 | 约束性 | |
3.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2475 | 2300 | 预期性 | |
社会保障 | *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80.1 | 90 | 约束性 |
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98 | 约束性 | |
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52.15 | 700 | 约束性 | |
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752.08 | 770 | 约束性 | |
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70.29 | 720 | 约束性 | |
人才队伍建设 | 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292.3 | 367 | 预期性 |
1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 | 10:40:50 | 预期性 | |
11.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102.4 | 160 | 预期性 | |
劳动人事关系 | 12.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0 | 95 | 预期性 |
1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4 | 90 | 预期性 | |
能力 建设 | 14.乡镇(街道)、社区(村)就业社保服务机构标准化率(%) | 79 | 90 | 预期性 |
15.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 48.3 | 90 | 约束性 | |
注:①带“*指标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②[ ]表示五年累计数;③ “--无统计基数。④2016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
第二章 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应对失业风险,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
把促进比较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健全各级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就业创业考核指标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指标,把就业成效列入评价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特色优势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发展,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开就业渠道。开展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开展城镇调查失业率分析,探索建立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和调控规模性失业风险。
第三节 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消除限制创业的制度性障碍,解决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整合创业资源,加快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加大对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发展,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第四节 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完善基层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结合省内产业转移和升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同待遇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落实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政策措施,健全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体系,带动和引导农民工和川籍企业家回川创业。做好退役军人、藏区和彝区"9+3"学生就业工作,"9+3"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加大对大龄、残疾、低收入家庭、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第五节 强化职业培训
推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围绕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民族地区群众职业培训行动"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基本消除新生代农民工无技能上岗现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开展专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企校联合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范围,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建设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
第六节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快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尊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成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
专栏3促进就业项目
01 支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支持一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积极打造一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02 失业监测预警项目
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基本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03 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按照国家部署,配合发改部门,在全省产业集中度高、技能培训需求重的地区,
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05 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项目
以市、县为主,整合涉及返乡创业的各职能部门服务职能,整合县和县以下基
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闲置土地、厂房、校舍、批发市场、楼宇、商业街和科研培训设施,发展一批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
06 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项目
广泛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做专做精,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在成都、绵阳、德阳、达州、泸州、自贡、南充、广安、攀枝花、宜宾等地区建立城市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在大部分地级城市建立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实训基地。
07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项目
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和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的
见习基地,满足见习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08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项目
着眼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服务系统,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库房、服务场所、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进行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规范统一、运行高效、办事便捷、管理安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体系,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政府人才管理、流动人员应用、企业选才用才需要。
第三章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完善居民、个体从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鼓励积极参保、持续缴费,提高中小微企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现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推进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基金省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措施。推进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修订《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经办运行机制,整合基本制度政策,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完善医保参保缴费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探索建立门诊费用统筹。深化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逐步扩大到异地常住人口。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登记、缴费、管理、经办、信息系统统一。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差别化、可浮动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同舟计划"等高风险企业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施职业年金制度,实现职业年金省级集中管理服务,着力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加快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衔接,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第三节 建立待遇合理调整机制
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养老金水平的差距。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加强医疗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基金结余适度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健全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完善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第四节 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推动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险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各自责任。在基金可承受范围内,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依法监管。严密防范和及时查处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实施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全面推进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测系统,开展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和监管系统建设。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促进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监管。
专栏4社会保障项目
01 全民参保计划项目
依据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险全覆盖和精确管理为目标,通过信息比对、数据采集、入户调查、数据集中管理和动态更新等措施,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补充完善,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并实现动态更新,为全面参保和精确管理提供支持。
0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项目
组织实施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职业年金省级集中管理服务工作。统一开发、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预决算,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03 工伤预防试点项目
按照"审慎稳妥,逐步推开"原则,以成都市全域试点为目标,构建工伤预防教育培训和宣传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工伤预防技能,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
04 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以中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培养一批社会保险经办领域的管理中坚力量和档案管理、基金管理、标准化管理、稽核管理等经办专业领域的高级专家、岗位能手和服务标兵,建设一支优秀的社会保障业务骨干队伍。
第四章 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综合管理职能作用。围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一节 创新人才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军民人才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特色优势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评价,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丰富职称评价方式,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创新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纵向和横向流动性,进一步消除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流动的障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保障政策。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获得相应报酬。完善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
第二节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改革完善和更好实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制度,加快培养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改革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培养培训机制,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分层分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能力素质。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采取组织专家服务团、建设专家服务基地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来川创新创业特殊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产业带和经济区聚集。
第三节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建设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试点,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试点。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加强国家和省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建设,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农民工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培育农民工成为技工、技师,成长为新型产业工人。
第四节 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
实施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拓宽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渠道,组织参加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配合做好赴外招才引智,加大"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实施力度,抓好外国来华硕士毕业生留川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出国(境)培训管理,加强引智成果共享和推广,深化引智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外国来华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优化引智发展环境。加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服务工作,配合组织部门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组织实施留学人员服务四川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服务工作。指导部门和地方实施引才项目,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品牌。促进海内外人才科技项目交流。
专栏5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01 专技人才领军工程
选拔、培养符合全省发展战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家队伍,每两年遴
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0名左右、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30名左右。
02 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改革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全省博士后招收人数年增长10%以上,"十三五"期末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力争突破2000人。
03 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
根据基层单位需要,组织对口专家到基层一线开展短期服务活动,建设国家级专
家服务基地2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25个,遴选20个重点示范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参与服务专家20人。
04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着眼我省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开展专业技术
人员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培训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基地。
05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推进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激励机制,实施技师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06 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等职业院校,再建30个省级技能
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07 天府高端引智计划
以促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引进国(境)外高端和高层次外籍专家400人次以上。
第五章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军转干部接收安置工作,促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
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加大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工作力度,推进落实地市以上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善公务员调任办法,探索开展公开选调工作。推动公开遴选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健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探索构建公务员录用分类考试框架体系,完善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录用工作。落实国家深化政法系统队伍建设要求,健全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机制,改革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总结平时考核试点经验,制定平时考核办法,建立公务员分级分类考核机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深化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组织开展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公务员奖励工作,规范开展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健全公务员培训制度,推进公务员培训基础建设,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规范公务员申诉案件办理,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规范公务员处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处分决定备案工作。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
第二节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深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管理等制度,制定竞聘上岗、考核、交流、奖励、回避和监督规定等具体实施办法,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完善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行竞聘上岗。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健全符合不同行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探索高校、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办法调整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第三节 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落实退役军官安置政策制度,健全退役军官保障体系,完善退役军官管理体制机制。做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提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水平。创新推动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抓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
专栏6公务员队伍建设和人事项目
01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围绕理想信念、群众工作、依法治寺、扶贫开发、社会治理和"双语"能力六个方面,重点加大民族地区青年公务员培养培训力度,将民族地区公务员轮训一遍。
02 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推进的原则,形成以省级数据中心为依托,覆盖省、市、县三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和公务员管理各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平台,完善业务办理、数据分析、监督检查和日常办公功能,实现公务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03 公务员培训网络平台建设工程
加快网络培训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省、市、县相互衔接,实体培训与网上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一体化格局,实现全省在线学习平台互联互通。
04 人事考试信息化惠民工程
建立集人事考试笔试、面试、命(审)题、笔试阅卷、课题研发等一体的智能化、高效率的人事考试服务基地,建立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成绩查询、证书查询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考生提供"一条龙"服务,并为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其他社会化考试测评服务,争创国家级考试测评平台。
第六章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节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全面实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最低工资评估机制,使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达到全国总体水平。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
第二节 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完善符合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优化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的比重。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健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合理调控地区间工资关系。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规范奖励性补贴,配合有关部门规范改革性补贴。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全省工资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专栏7工资收入分配项目
01 企业薪酬调查和人工成本定期发布项目
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年度发布四川企业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分地区、分行业、分职业的职工薪酬高、中、低位数和平均数,以及分地区、分行业、分隶属关系、分规模的企业人工成本信息。
第七章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实现劳动关系矛盾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一节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调整。依法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监督管理,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中小微企业行动,提高企业依法用工和职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指导企业健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动态管理,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