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

2021-07-09 15:04:00   浏览:

各市(州)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委各部委、省直各部门组织人事部门,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7年6月23日

  

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根据《四川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以率先建成国家西部人才高地为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深化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推进科教资源优势向发展竞争优势转变、加快推进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凝心聚力。加强和改进党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发展制度,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以开放视野和创新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贴近产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贡献率和支撑力。

  ——坚持高端引领、引育并重。把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战略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健全人才引育措施,拓宽人才引育渠道,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高端人才引领带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建设。

  ——坚持以用为本、激发活力。把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人才引进培养、流动配置、评价激励和管理服务等重点环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形成才俊迭出、各展其能的生动局面。

  ——坚持分类开发、夯实基层。充分尊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统筹不同区域、行业、专业、层次和所有制人才发展,形成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协调发展的格局。采取特殊举措,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发展目标

  ——总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7万人,较“十二五”末增长25.6%。规模居西部第一,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质量明显提升。到2020年,高级职称人才达到47.7万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数保持中西部领先优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均达到3000人。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在重点优势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一大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

  ——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3:37:50。人才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在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领域聚集一批产业人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问题得到根本缓解。

  ——效能显著增强。到20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45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产业变革、科技引领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二、重点人才工程

  (一)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着眼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实施杰出科学家培养计划,到2020年,两院院士和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塔尖人才达到300名。着眼培养造就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每年支持培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0名,每两年选拔培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00名。着眼培养造就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实施博士后培养计划,到2020年,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2000名。着眼推动创新型杰出人才团队建设,每年遴选四川省杰出工程师50名。

  (二)高端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工程。着眼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以园区和企业为重点,到2020年,引进10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和10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来川发展。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实施“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外国专家引智工程,柔性引进1万人次急需紧缺的外籍专家来川开展项目合作。实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依托中国海创周、“海科会”、“科博会”及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绵阳)分市场等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各地和重点园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全球招才引智,每年吸引1万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留学归国人员来川工作、创业和服务。

  (三)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服务全面创新改革和脱贫攻坚,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到2020年,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300万人次,全省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轮训一遍。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实施高级研修计划,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在“双七双五”等重点产业领域,每年培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3000名。实施国际交流计划,每年选送100名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开展访问研修。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实施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到2020年,我省各类各级继续教育基地达到300家,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平台体系日臻完善。

  (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工程。着眼用好用活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新建50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已建基地作用,支持各地各部门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智力服务,全省服务基层的专家常年保持在1000名左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到2020年,选派8万人次科技特派员赴基层服务,打造农村星创天地100个。实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采取“人才+项目+团队”方式,每年遴选支持500名科技创新创业苗子、6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30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择优支持科技人才创办100个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支持20名巴蜀文化名家,支持120个文化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实施高端人才智库建设计划,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突出决策需求,坚持精品立库,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能力。

  (五)基层急需专业人才建设工程。着眼构建稳定长效的基层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稳步扩大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基层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基层培养3000名免费师范生和5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实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援助行动,采取“人才+项目”的方式,每年统筹选派1000名高层次专家组团赴贫困地区开展短期智力服务和人才培养,从当地选派200名技术骨干到省内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或顶岗锻炼。实施“四大片区”和欠发达地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研修计划,紧扣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等产业领域,省级有关部门每年支持“四大片区”和欠发达地区培训1000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加大基层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选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服务期满后留在基层工作。

  (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着眼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积极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协同创新体系。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计划,到2020年,新建50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120个工程(重点)实验室、15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0个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组建10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20个大学科技园、30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80个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等学校、企业和园区共建一批“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专项计划,到2020年,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打造10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造就10名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团队带头人。实施军民人才融合发展促进计划,鼓励军地共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新城等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激励引导军工单位人才在川创新创业。


  三、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一)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用人单位可以参加统一组织的公开招聘,也可以自主确定招聘条件、时间和考试考核方式,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按规定实行引进人才特设岗位和专项编制政策。完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和“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实施办法,引导人才向产业带和经济区集聚。探索建立全球人才搜索机制。建立健全外籍引进人才在出入境、居留许可、科研资助、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依托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重点区域,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动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来华就业工作。

  (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继续教育对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的主渠道作用,推进继续教育制度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挂钩。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促进条例、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办法,推进会计高端人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培养工程。依托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和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省校省院省企合作项目,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拓展实施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制度,推广高级研修、科研助手、技术挂职、访问学者、特殊培养、师承等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建立杰出科学家工作室。

  (三)创新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建设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办领办科技企业。聚焦精准脱贫和民族事业发展,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资源,创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与边远贫困地区帮扶对接机制,统筹推进1个贫困县至少与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家医疗卫生机构、1户企业建立“1+3”对口帮扶关系,为基层造就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制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优秀人才到地方从事科技研发或创办领办企业的支持政策,引导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联合攻关、入股合作、兼职兼薪等多种形式向重点产业和园区流动。完善专家下基层行动等实施意见,制定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落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激励教育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等政策,建立人才向基层流动长效机制。研究支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政策措施,探索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新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加快区域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公共人才服务体系。突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域、部门、所有制、身份、城乡等制度性障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顺畅有序流动。

  (五)改革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选拔管理办法。丰富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以市场和社会评价为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以同行认可与社会效益评价为主,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分系列(专业)修订完善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各地区和部门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所获资格在本县范围内有效。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定中的主导作用,合理下放职称评定权限,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州)或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六)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与人才层次相匹配的薪酬制度,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多种方式激励高层次人才。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试点,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报酬市场化决定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完善符合智力劳动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在编制、社会保障、职称评定、住房、子女入学以及承担重大项目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优秀人才评选体系,开展四川杰出人才奖、省青年科技奖、天府友谊奖等评选活动,对取得重要成果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大奖励激励力度。

  (七)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重大规划项目人才投入机制,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目录和政府购买人才服务项目发布制度。健全人才信息库、项目信息库、技术需求信息库,建设人才信用档案和人才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网络,依托“互联网+”等模式,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专家国情省情研修制度、高级专家学术休假制度、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拓宽专家建言献策渠道。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人才工程和重大平台建设实施办法。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形成全省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实施体系。

  (二)加强基础建设。开展人才发展理论研究,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律和工作特点,加强对规划实施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对策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配强工作力量,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管理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统计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宣传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好政策、好经验,弘扬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形成共同关心、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