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关于印发《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试行)》的通知
2016-09-22 11:21:00 浏览:
有关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办公室)、卫生局,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
根据《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的要求,制定了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的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一)安全适宜原则。为高龄老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应遵循医疗安全的相关要求,且适宜在老人家庭开展的服务。
(二)资质准入原则。护理服务人员应具有临床护理等相关资格证书,或经培训获得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三)护理分工原则。执业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要根据护理服务的实际需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开展与其执业(职业)资格相符的护理服务。
二、主要内容
试点阶段,护理服务的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以及相应的护理指导。
(一)基础护理指围绕服务对象和其床单位开展的基础性生活护理服务,内容包括:整理床单位、面部清洁和梳头、口腔护理、会阴护理、足部清洁、协助进食/水、协助翻身及有效咳嗽、协助床上移动、压疮预防及护理、失禁护理、床上使用便器、留置尿管的护理、温水擦浴、协助更衣、床上洗头、指/趾甲护理、安全护理等项目。
(二)常用临床护理指除基础护理外、适宜在老人家庭中开展的治疗性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导尿、鼻饲、灌肠、吸氧、血糖监测、口服给药、静脉血标本的采集、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物理降温等项目。其中除生命体征监测外,其它常用临床护理须由护理服务人员遵医嘱执行。
三、人员资质
需遵医嘱执行的常用临床护理项目由执业护士提供,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提供的护理内容应根据有关规定与执业护士进行合理分工。
四、标准依据
根据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卫医政发[2010]9号)和民政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制定《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标准》,标准由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及其护理服务项目的人员资质要求三部分组成。
五、风险防范
(一)护理对象发生病情变化,护理服务人员应告知其家属或/和监护人及时送医。
(二)护理服务机构应当参加第三方责任险,防范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服务对象的人身或财产等风险损失。
(三)护理服务人员应当执行与自己资质相符的护理项目,治疗性医疗护理项目一般须在医生下达医嘱后由护理服务人员执行。
六、试行时间
本通知自2013年7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
附件: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试行)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医疗保险办公室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年7月9日
附件
高龄老人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试行)
一、基础护理的服务标准:
(一)整理床单位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意识、活动和合作能力,有无引流管、伤口,有无大小便失禁等,采用适宜的方法整理床单位。
2.做好安全措施,防治护理对象坠床。
3.按操作规程更换污染的床单位。
4.保证床单位整洁,护理对象卧位舒适。
(二)面部清洁和梳头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习惯,选择舒适体位。
2.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3.保证面部清洁,头发整洁,感觉舒适。
(三)口腔护理
1.指导护理对象漱口方法,鼓励并协助自行刷牙。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溶液湿润棉球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前后必须清点核对棉球数量。
3.保证口腔卫生得到改善,粘膜、牙齿无损伤。
(四)会阴护理
1.根据会阴部有无伤口、有无失禁和留置尿管等,确定会阴护理的方法。
2.保护护理对象隐私。
3.保证会阴清洁,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五)足部清洁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足部皮肤情况,选择适宜的水温、清洁方法和舒适体位。
2.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3.保证足部清洁。
(六)协助进食/水
1.遵循安全的原则。
2.评估护理对象的病情、饮食种类、液体出入量、自行进食能力,有无偏瘫、吞咽困难、视力减退等。
3.评估护理对象有无餐前、餐中用药,以及是否有治疗饮食,给予指导,保证疗效。
4.协助护理对象进食过程中,应注意食物温度、软硬度及护理对象的咀嚼能力,观察有无吞咽困难、呛咳、恶心、呕吐等。
5.进餐完毕,清洁并检查口腔,及时清理用物及整理床单位,保持适当体位。
6.必要时,准确记录护理对象的进食/水时间、种类、进食/水量等。
(七)协助翻身及有效咳痰
1.根据护理对象的年龄、体重、病情、肢体活动能力、心功能状况,有无手术、引流管、骨折和牵引等,确定翻身的频次、体位、方式,选择合适的皮肤减压用具。
2.有活动性内出血、咯血、气胸、肋骨骨折、肺水肿、低血压等,禁止背部叩击。
3.翻身时,给予护理对象拍背,促进排痰。拍背原则:从下至上、从外至内,背部从第十肋间隙、胸部从第六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注意避开乳房及心前区,力度适宜。
4.保证卧位姿势定时更换,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预防并发症,有效排出痰液。
(八)协助床上移动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肢体活动能力、年龄、体重,有无约束、伤口、引流管、骨折和牵引等,协助适度移动。
2.妥善处置各种管路,避免拖拉,保护局部皮肤。
3.保证体位舒适。
(九)压疮预防及护理
预防护理对象发生压疮;为有压疮的护理对象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促进压疮愈合。
1.遵循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安全的原则。
2.评估和确定护理对象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时翻身、气垫减压等。
3.对出现压疮的护理对象,评估压疮的部位、面积、分期、有无感染等,分析导致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并口头告知护理对象/家属,进行压疮治疗。
4.如压疮出现红、肿、痛等感染征象,及时送医处理。
5.与护理对象沟通,为护理对象提供心理支持及压疮护理的健康指导。
6.保证预防压疮的措施到位,预防或降低压疮的发生;为有压疮的护理对象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促进压疮愈合。
(十)失禁护理
1.护理时与护理对象沟通,清洁到位,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2.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对男性患者可以采用尿套技术,女性患者可以采用尿垫等(留置导尿除外)。
3.鼓励并指导护理对象进行膀胱功能及盆底肌的训练。
4.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护理对象皮肤清洁,感觉舒适。
(十一)床上使用便器
1.根据护理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活动情况,帮助或协助其使用便器,满足其需求。
2.排便时采取正确体位,注意保护隐私。
3.便后观察排泄物性状及骶尾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十二)留置尿管的护理
1.遵循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的原则,预防感染,促进自主排尿的功能恢复。
2.评估和观察护理对象尿管留置时间、尿液颜色、性状、量,膀胱功能,有无尿频、尿急、腹痛等症状。
3.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管及尿袋。
4.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尿管及尿袋,尿袋的高度不能高于膀胱,及时排放尿液,协助长期留置尿管的护理对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5.拔管后根据病情,鼓励护理对象多饮水,观察护理对象自主排尿及尿液情况,有排尿困难及时处理。
(十三)温水擦浴
1.根据护理对象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及皮肤完整性等,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温水擦浴。
2.房间温度适宜,尽量减少暴露,注意保暖和保护隐私。
3.保持水温适宜,擦洗的方法和顺序正确。
4.擦浴时注意保护伤口和各种管路,擦浴后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管路。
5.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护理对象身体清洁、舒适。
(十四)协助更衣
1.根据护理对象病情、意识、肌力、活动和合作能力、有无肢体偏瘫、手术、引流管,选择不同的更衣方法,病情稳定可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更换,手术或卧床可采取轴式翻身法更换。
2.更衣可与温水擦浴、会阴护理等同时进行,原则是:
(1)脱衣方法:无肢体活动障碍时,先近侧,后远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时,先健侧,后患侧。
(2)穿衣方法:无肢体活动障碍时,先远侧,后近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时,先患侧,后健侧。
3.更衣过程中,注意保护伤口和各种管路,注意保暖。
(十五)床上洗头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卫生习惯、头发清洁度,选择合适体位适时进行。
2.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伤口和各种管路;清洗后,及时擦干或吹干头发,防止护理对象受凉。
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头发清洁、整齐,感觉舒适。
(十六)指/趾甲护理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卫生习惯、指/趾甲的长度,适时进行护理。
2.选择合适的指甲刀;修剪过程中,避免损伤甲床及周围皮肤。
3.操作后保持床单位整洁;保持生活不能自理护理对象指/趾甲的清洁、长度适宜。
(十七)安全护理
1.根据护理对象的病情、意识、活动能力、生理机能、家庭环境等,做好坠床、跌倒、烫伤、误吸、误食、错服药物等意外的防护。
2.安全护理包括安全教育,对护理对象进行安全方面的指导,嘱服务对象或其家属注意自身安全,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指导服务对象或其家属根据安全要求,改造居家设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二、常用临床护理的服务标准:
(一)生命体征监测
1.体温:对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应采取恰当的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测量体温。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测腋温、口温、肛温时,应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注意将体温计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2.脉搏: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3.呼吸:测量呼吸时护理对象取自然体位,观察护理对象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观察护理对象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4.血压:测量血压时,协助护理对象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护理对象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长期观察血压的护理对象,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二)导尿
1.口头告知护理对象或家属留置尿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护理对象的配合。导尿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保护护理对象隐私。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3.为男性护理对象插尿管时,遇有阻力,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护理对象缓慢深呼吸,慢慢插入尿管。插入气囊导尿管后向气囊内注入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证实尿管固定稳妥。
4.尿潴留护理对象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
5.指导护理对象在留置尿管期间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情况发生,保持通畅。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引流通畅,固定稳妥。
6.指导长期留置尿管的护理对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护理对象留置尿管期间,尿管要定时夹闭。
(三)鼻饲
1.口头告知护理对象或家属鼻饲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护理对象的配合。
2.鼻饲前了解上一次鼻饲时间、进食量,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以及有无胃潴留,胃内容物超过150毫升时,应当通知医师减量或者暂停鼻饲。
3.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毫升冲洗管道,防止管道堵塞。
4、缓慢灌注鼻饲液,温度38℃-40℃。鼻饲混合流食,应当间接加温,以免蛋白凝固。鼻饲给药时应先研碎,溶解后注入。
5.对长期鼻饲的护理对象,应当定期更换胃管。
(四)灌肠
1.评估护理对象的年龄、意识、情绪及配合程度,有无灌肠禁忌症。口头告知护理对象及家属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护理对象配合。
2.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浓度、剂量、温度适宜。协助护理对象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护理对象隐私。
3.按照要求置入肛管,置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护理对象反应。灌肠过程中,护理对象有便意,指导护理对象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护理对象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发生意外。
4.灌肠完毕,嘱护理对象平卧,根据灌肠目的保持适当时间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操作结束后,做好肛周清洁。
(五)吸氧
1.评估护理对象病情、呼吸状态、缺氧程度、鼻腔情况。强调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调节合适的氧流量。密切观察护理对象氧气治疗的效果。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后应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气开关。
(六)血糖监测
1.口头告知护理对象监测血糖的目的,评估护理对象穿刺部位皮肤状况。
2.确认血糖仪的型号与试纸型号一致,正确安装采血针,确认监测血糖的时间(如空腹、餐后2小时等)。
3.确认护理对象手指消毒剂干透后实施采血,采血量充足,应使试纸试区完全变成红色。
4.将结果口头告知护理对象/家属,做好记录。
5.对需要长期监测血糖的护理对象,穿刺部位应轮换,并指导护理对象血糖监测的方法。
(七)口服给药
1.评估护理对象病情、过敏史、用药史、不良反应史。如有疑问应核对无误后方可给药。
2.严格遵循查对制度,了解护理对象所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某些药物服用的特殊要求。
3.协助护理对象服药,为鼻饲护理对象给药时,应当将药物研碎溶解后由胃管注入。
4.若护理对象因故暂不能服药,暂不发药,并做好交班。
5.观察护理对象服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八)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1.评估护理对象的病情、静脉情况,准备用物。若护理对象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
2.口头告知护理对象或家属采血的目的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并协助护理对象,取舒适体位。
3.采血后指导护理对象压穿刺点5-10分钟,勿揉,凝血机制差的护理对象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按要求正确处理血标本,尽快送检。
(九)肌肉注射
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
2.评估护理对象病情、过敏史、用药史,以及注射部位皮肤情况。口头告知护理对象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取得护理对象配合。
3.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注射部位,需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4.协助护理对象采取适当体位,口头告知护理对象注射时勿紧张,肌肉放松。
5.注射中、注射后观察护理对象反应、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推注药物速度。
6.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十)皮下注射
1.相关操作要求参见肌肉注射。
2.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嘱护理对象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注意安全。
(十一)物理降温
1.评估护理对象病情、意识、局部组织灌注情况、皮肤情况、配合程度、有无酒精过敏史。口头告知护理对象物理降温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护理对象在高热期间摄入足够的水分。
3.实施物理降温时应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和体温变化情况。重点观察护理对象皮肤状况,如护理对象发生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者有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冻伤发生。
4.物理降温时,应当避开护理对象的枕后、耳廓、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位。
5.半小时后复测护理对象体温,并及时记录护理对象的体温和病情变化,及时与医师沟通,严格交接班。
三、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项目的人员资质要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