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5
生效日期:2017年05月1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文号 :宁委发〔2017〕20号
<p>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15〕10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苏发〔2016〕8号)精神,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南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以下实施意见。</p><p><br/></p><p> <strong> 一、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strong></p><p> (一)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两聚一高"主题和"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的奋斗目标,注重从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局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构建、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工作原则,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源头治理,统筹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以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关注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问题,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营造良好环境。</p><p> (二)总体确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市65%以上建立工会企业达到省《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评价规范》标准,培育树立200家市级以上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50%以上的工业园区(含街道)达到省《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创建标准》,培育树立20个市级以上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街道);60%以上区建设成为劳动关系和谐区,培育2个以上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p><p> 签订率稳定在99.9%以上,独立建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我市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构建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和谐劳动关系新局面。</p><p><br/></p><p> <strong>二、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群体的基本权益</strong></p><p> (三)切实保障职工劳动报酬权利。聚焦富民增收,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监督指导,每年开展"薪酬调查""企业人工成本监测"和"最低工资实施效果调查",市级政府层面统一发布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为推行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供依据,保障职工收入增长实现"两个同步"。健全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推行欠薪信息披露和信用惩戒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对企业重大违法行为信息及时公布,并纳入人民银行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用</p><p> 信息系统,严格市场准入,提高企业失信违法的成本。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将治理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内容予以考核。</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建委</p><p> 参加单位:市综治办、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四)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带薪年休假、协商安排加班、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加点工资等规定,有效督促检查企业依法执行上述各项规定,杜绝企业超负荷强制安排职工劳动,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的审批管理,进一步强化实行岗位范围和期限双重管理,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实施监管,对职工应休未休又未获得相应补偿的,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并及时公开曝光、责令纠正。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实行特殊工时制度,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上,保障职工休息权益。</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五)切实保障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安全生产设施,落实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强化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广泛开展工伤预防与安全生产培训,督促企业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完善职业防护设施,配备必要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落实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评价、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进行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有效预防职业病。加强女职工等特殊人群保护,严格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落实女职工"四期"保护的相关待遇,协调处理好二孩政策下,女职工权益保护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p><p> 牵头单位:市安监局、市妇联</p><p> 参加单位: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p><p> (六)切实保障职工享受社会保险权利。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职工参保意识,引导职工自觉履行参保法定义务。规范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落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权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征缴部门协作机制,督促企业依法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强化应用南京全民参保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精准定位,着重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断保续保问题,动态跟踪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市法院</p><p> (七)切实保障职工接受职业培训权利。推动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开发适应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技能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劳动者综合竞争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提高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业绩为核心,健全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职业院校评价、技能竞赛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职工凭技能、业绩和贡献确定收入分配和晋职的技能人才使用机制。推广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对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投到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使实训平台与产业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对行业企业投到实训平台的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经费奖励。每年组织"南京工匠"选树活动,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职工接受培训提升技能,吸收掌握前沿技术,立足岗位创新创优成才。</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p><p> 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br/></p><p> <strong>三、着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strong></p><p> (八)进一步强化劳动合同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在用工季节性强、职工流动性大的行业推广简易劳动合同,确保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98%,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9.9%以上。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注重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着重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推动行业商(协)会、行业工会协商制定行业规章制度样本,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优化企业劳动合同备案平台功能,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行为,对企业劳动用工进行全过程动态管控,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稳步推进"互联网+劳动关系"政务服务工作。</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建委</p><p>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工商局、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九)广泛推广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以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为重点形式,以工作条件、劳动报酬、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待遇、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等为重点内容,市、区两级工会选聘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帮促企业提高集体协商水平,督促企业和职工协商签订以及认真履行集体合同,并通过履行集体协商程序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重要事项。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统筹安排,每年市、区联动开展"春季要约"行动,四季度开展集体合同履行质量检查验收和职工满意度调查,推动集体协商、集体合同扩面建制、提质增效,确保独立建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5%以上。对未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及其负责人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五一劳动奖章(状)""劳动模范"等评选中予以"一票否决"。</p><p>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市妇联</p><p> (十)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由同级政府领导担任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组成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压实三方委员会办公室职能,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建设,推动三方机制向街道、工业园区延伸,扩大三方机制覆盖面。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建立"轮值主席制度""季度例会制度"和"会前提案制度",劳动关系三方轮流承办和主持当期会议,推动各方的有效参与,增强部门信息交流通报,提高三方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遇因企业改革改制、兼并重组、搬迁转移、破产解散引发劳资纠纷,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实行"非常会议制度"。</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总工会、市经信委、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十一)落实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督促企业保障和发展职工民主权利,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集体协商、厂务公开等为重要形式,民主议事会、劳资对话会等为补充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和联动运行机制。推动中小企业集中区域和行业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探索符合不同所有制企业各自特点的职工代表大会形式、权限和职能。推动公司制企业和设立职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推行企业负责人接待日、劳资恳谈会、经理(厂长)信箱、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的厂务公开。</p><p>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p><p> 参加单位: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br/></p><p> <strong>四、不断创新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strong></p><p> (十二)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全方位的劳动关系动态监测预警及报告制度,建立覆盖全市的劳资纠纷风险预警信息平台,综合收集各级人社、信访、公安、经信、国资、工会、商会、企联等单位的劳资纠纷隐患信息,构建全市劳资纠纷预警防范网络和信息交互平台,每月分析研判,积极协同化解纠纷隐患,提高快速应急处置劳动关系纠纷能力。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相关部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形成快速反应和处置工作合力,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在提高"12345""12333"热线电话咨询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探索承接劳动关系动态监测信息的接报与分送功能。</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公安局、市信访局、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市妇联、市政务办</p><p> (十三)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协作机制。理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明确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职责范围,提高执法能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充实基层网格管理力量,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经费支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与维权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拓展网上监察事项,实现监察移动执法办案,保持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加大对童工、强迫劳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与挂牌督办力度,加强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欠薪施工企业"黑名单"制度。规范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的执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制度,落实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制度,强化对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整治,确保积案消除不增新案,打造"无欠薪城市"形象。</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建委</p><p> 参加单位:市编办、市法制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总工会、市政务办</p><p> (十四)创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综治协调、人社部门主导、多方联动的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坚持重在预防、重在基层的原则,加强街道(镇)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强化劳动争议的源头治理。加强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打造"互联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智慧仲裁"服务模式,发挥便民、高效的仲裁制度优势,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运行效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强化裁审衔接,实现仲裁与法院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据信息的实时推送。探索建立重大集体争议多方联动调解和仲裁快速处理机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开庭、及时裁决、快速结案。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法律援助机构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援助服务。</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综治办、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人民法院、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br/></p><p> <strong>五、打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活动载体</strong></p><p> (十五)开展企业职工"互爱"活动。每年"三八""五一"前后在全市企业和职工中广泛开展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互爱"活动,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到"互爱"活动中。将送法律培训、送人文关怀、送心理疏导等丰富的形式充实到"互爱"活动中,引导职工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合理确定提高工资收入等诉求预期,通过合法渠道、规范程序、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引导企业提高依法用工意识,切实履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尊重职工主体地位,维护职工人格尊严,关心职工生活疾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p><p>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p><p> 参加单位: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市妇联</p><p> (十六)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活动。遵循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总体思路,以企业为建设主体,以园区、街道、区为建设单元,按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园区(街道)""劳动关系和谐区"的不同梯次,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服务,有序推进,65%以上建立工会企业达到省《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评价规范》标准,50%以上的工业园区(含街道)达到省《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创建标准》,60%以上区建设成为劳动关系和谐区。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要制定建设实施细则,健全建设工作责任制,推进建设工作向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覆盖,向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街道、社区拓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格局。丰富建设内容,规范建设标准,改进建设评价,完善激励措施,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表彰工作。2018年、2020年分别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中期与终期评价,并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园区(街道)""劳动关系和谐区"进行认定,今后两年一次实行滚动核定。在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南京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时,对核定为"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工会主席、党组织给予优先考虑,已获得相应市级荣誉的,优先向上一级推荐。在安排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批准特殊工时等方面,对核定为"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优先考虑;在无举报投诉的情况下,两年内免予对核定为"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单位劳动监察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加大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财政投入,建立财政引导激励资金,用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活动有关项目的宣传引导、工作推进等。</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br/></p><p> <strong>六、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strong></p><p> (十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的解困、帮扶力度,采取"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阶段性适当降费率"等积极有效措施,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增加就业和职工现金收入。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常态化公示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高效运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建立行业商会组织,规范竞争行为,共同开拓市场,组织技术协作。增加融资授信,增强创新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依靠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p><p>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p><p> 参加单位:市发改委、市地税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十八)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宣传引导。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突出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强大舆论声势。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党政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感,激发企业和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界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切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市有关新闻媒体对考核认定市级以上"劳动关系和谐示范企业"的单位优秀经验,集中力量、集中版面、集中时段进行多角度、规模化宣传,扩大劳动关系和谐示范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效应。</p><p>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p><p> 参加单位: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br/></p><p> <strong>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strong></p><p> (十九)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领导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统揽全局、把握方向,及时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把党政力量、群团力量、企业力量、社会力量凝聚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共同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各级政府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各相关牵头和参加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抓好政策制定、协调推进和监督检查。各级工会要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积极反映职工诉求,竭诚服务职工,团结职工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各级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商会等企业代表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积极反映企业发展实际和合理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引导企业积极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作用。</p><p> 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p><p> 参加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企联/企协、市工商联</p><p> (二十)加强劳动关系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仲裁院建设。根据辖区内用人单位数量、用工规模、案件办理量和地域范围等指标,配强必要的监察执法和调解仲裁员专业化队伍,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调解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企业党建和团建工作,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扩大团建工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有效覆盖。加强区(园区)、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工会组织建设和基层企业代表组织建设,明确基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责任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支持开发区(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或市场化等方式,择优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园区和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培育、协调、保障和测评等专业配套服务。</p><p>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p><p> 参加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市工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工商联</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5月15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