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机关: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7
生效日期:2018年12月2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文号 :云人社发〔2018〕71号
<p>各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省属企业、中央驻滇企业,各技工院校:</p><p> 今年10月,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8〕61号)。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现提出如下工作安排意见,请认真落实。</p><p><br/></p><p><strong> 一、突出重点人群,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strong></p><p><strong><br/></strong></p><p> (一)开展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p><p> 围绕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每年300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的目标,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未就业劳动力为重点,广泛组织多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职业培训对全体农村建档立卡劳动力全覆盖。以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在全面摸准和充实本地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能力结构、就失业状况、培训就业意愿等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乡镇干部、村三委、驻村干部、扶贫队员、结对帮扶人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人员的作用,进村入户精准对接。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上门进行宣传发动,将合适的用工岗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就业帮扶措施等信息精准传递到每家每户,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积极就业的内生动力。各地要结合省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和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以促进转移为目标,大力推行“送技下乡”、“办班进村”、“互联网+”和自主选择等方式,落实转移就业的配套帮扶措施,强化订单、定向、定岗培训,贫困劳动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菜单式”选择,做到“因人施训、因产施训、因岗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确保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年不少于一次技能培训。</p><p> (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劳动预备培训</p><p> 对城乡毕业年度的初、高中学生,开展技能牵手行动,实施职业院校与初、高中学校互访互动等交流,开展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为主的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即“两后生”)开展技能塑形计划,通过采取短期集中培训形式,组织开展以基本素质、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劳动预备培训,对其中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员可登记入读技工院校。</p><p> (三)实施青年能力素质提升计划</p><p> 配合共青团组织,聚焦怒江州、迪庆州和27个深度贫困县及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青年脱贫生力军为核心,每年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20万农村青年开展现代生产技术、生活实用技能、沟通交往、普通话、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电子商务、市场经纪等方面的培训。</p><p> (四)开展大学生、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培训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年度计划”,把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每年组织2万名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培训。开展符合退役军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根据残疾人就业特点,积极鼓励引导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p><p> (五)实施“新人上岗”职工岗前培训计划</p><p> 各地指导当地企业制定职工培训指导意见和培训计划,结合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百万职工培训计划,对新入职人员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文明素养、规章制度等综合培训活动,有效提升职工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p><p> (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p><p> 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产教融合,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技工院校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加强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的支持力度,列入人社部门学徒培训计划的企业可申请享受财政补贴,拓展技工院校的办学渠道。</p><p> (七)积极打造“云嫂”家庭服务新品牌</p><p> 配合商务部门和妇联组织,会同扶贫部门、各级家服协会和家服企业,依托家服企业和各级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按市场需求和用工情况,规范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城镇贫困家庭人员、失业人员等,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等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突出实操训练,实现精准就业。昆明、玉溪等家庭服务业重点城市和各州、市政府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辖区范围内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居家保洁等服务性岗位需求信息定向公布。指导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和家服企业精准吸纳通过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后的人员在家服行业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后续跟踪服务,促进稳定就业。</p><p><br/></p><p> (八)组织实施百万职工素质提升行动计划</p><p> 配合工会组织,组织好各类企业职工广泛开展“大培训、大比武、大竞赛、大提升”素质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p><p> (九)实施“展翅行动”技能人才提升培训</p><p> 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鼓励符合失业保险“展翅行动”条件的所有职工,根据个人意愿和实际,每年可参加一次经人社部门批准、由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培训班,培训可在“厂内”也可在“厂外”开展。每年培训人数不低于1万人。</p><p> (十)继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p><p> 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围绕我省8大产业、五网建设和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急需的紧缺职业(工种),组织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每人一次补贴不超过2000元;对在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参加培训并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2000元;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3000元;对参加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等方面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的高级技师,每人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1000元。</p><p> (十一)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p><p> 结合地方政府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化解过剩产能中企业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参加培训,力争使有培训愿望和需求的企业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都能接受一次补贴性职业培训。对有职业培训需求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按照就近就地、本人自愿的原则,指导其根据个人意向、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身体状况等报名参加培训。</p><p> (十二)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p><p> 对有创业就业愿望的各类登记失业人员,结合当地就业创业的市场需求,组织开展符合自身特点、有较强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p><p> (十三)做好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就业技能培训</p><p> 配合司法部门,对具备学习能力、培训意愿和就业愿望的服刑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和技工学历教育。对具备学习能力、有就读技工院校愿望的服刑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可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开展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并注册为非全日制学籍。注册为非全日制学籍的学员不得享受国家和省的资助政策。</p><p> (十四)组织有创业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p><p> 健全以政策支持、项目评定、孵化实训、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创新支持体系,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试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加大创业主体的培养,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以SYB培训模式为重点的创业基础能力,帮助劳动者掌握创业知识;对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的创业者和电商领域重点带头人,结合当地高原特色农特产品,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电商创业运营能力;对初创3年内的小微企业主,开展以IYB培训模式为重点的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创业项目经营能力,提升吸纳就业的能力。</p><p> 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训进度计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发适合的创业课程,使每一名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毕业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高等院校毕业前两年的高年级学生,技师学院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的学生参加培训合格的可按规定享受创业培训补贴。</p><p> (十五)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创新传承作用</p><p> 围绕“创新、创造、创享”,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强化高端引领,带动广大职工潜心钻研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入选“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专项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领衔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带徒传艺,省级财政按规定给予工作经费支持,同时所在企业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经费。在岗期间,给予每人每年生活补贴3万元。支持入选“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专项的我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特别是我省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技能传承人开展师带徒活动。</p><p> (十六)加大对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p><p> 配合商务部门,围绕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方法、平台开店流程、推进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方面的培训,突出实际运用和上网操作能力。</p><p><br/></p><p><strong> 二、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改革</strong></p><p><strong><br/></strong></p><p>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p><p> 1.实行职业技能培训班统一管理制度。县级人社局统一对本地财政资金支付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进行管理,由一把手直接负责。要确定培训对象、就业方向、培训工种和就业帮扶措施,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责任人。对财政资金支付补贴的培训项目,县人社局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谁组织、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职业培训全过程监管。</p><p> 2.建立亮证、亮牌培训管理制度。全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经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均可申请承办我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的职业培训。凡属财政补贴资金的培训项目,县级人社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资质进行核验,在副本复印件上加盖核验标识并在培训班上展示;同时出具《云南省就业培训告知牌》,公布培训班次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培训地点、帮扶措施、批准手续、培训班管理人和监督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由培训机构在培训班上同时亮证亮牌开展培训。</p><p> 3.对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凡属于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金等财政资金支付补贴的培训内容、时间、地点等要及时、有序向社会公开并由州市人社局汇总报省厅备案登记。围绕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需要,适时增补、调整一批家庭服务行业、电子商务等新兴工种(项目)进入《云南省职业技能分类培训指导目录》。</p><p> 4.探索建立以培训合格率、就业创业成功率为重点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各县人社局对在本地开展的职业培训,以班次为单位,将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安排、培训人数、出勤情况、培训质量、就业创业率等指标及时进行评估。各地要将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情况的评估报告作为公开招标选取承担培训任务机构的因素,探索实行技能培训目标数量与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比例挂钩考评机制,逐步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逐步建立委托第三方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的机制。</p><p> (二)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全行业建设</p><p> 加强全省职业院校教师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机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新办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发、使用职业培训包。开发“技能培训通”APP,创建网络培训平台,适时启动“技能在线”网络培训。探索开展职业培训机构诚信评价,到2020年实现诚信评价全覆盖。</p><p> (三)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p><p> 各州、市要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品牌,加大对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培育推广力度。以培训数量、培训质量和培训成效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全省每年培育10个左右的培训品牌。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农场、培训中心等建立一大</p><p> 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对完成培训任务质量高、年培训规模在3000人次以上的公共培训机构,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可,可加挂“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上半年、下半年两次集中报省人社厅备案。全省每两年发布一批职业培训工作的优秀机构和优秀教师名单。</p><p>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p><p>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按相关文件要求组织申报、评审、认定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建成1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个国家级基地给予500万补贴,每个省级基地给予400万元补贴。</p><p> (五)构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企业自主采用刚性或柔性方式从省外或国外引进紧缺、急需,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我省引进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参照“云岭英才计划”享受有关待遇。引进我省产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符合《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有关条件的,可按照规定享受有关待遇和服务。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等在户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产业人才专项,可享受由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分担,以购(租)房货币化补贴、人才公寓为主的人才住房保障。同在实施云南“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过程中,加大“高精尖缺”外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并做好已引进外国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工作。</p><p> (六)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p><p> 建立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省内竞赛为主体、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选拔符合产业发展、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拔尖人才。每年组织一届全省性、综合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推荐我省企业(集团)职工、技工院校学生参加大赛,对竞赛成绩优异的选手破格晋升技术等级。鼓励、支持行业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项技能竞赛;指导各州、市开展技能竞赛,做好技术支持工作。</p><p> (七)构建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p><p> 按国家统一要求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做好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提高专项职业能力开发的科学性、针对性,扩大覆盖面。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认证工作有序开展,满足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突出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重要作用。</p><p> (八)构建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p><p>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对于参与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鼓励所在单位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和其在项目中的实际贡献给予绩效奖励;对其中事业单位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鼓励单位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鼓励技能人才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推动知识、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支持用人单位对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比照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确定其待遇。落实生产一线做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在带薪学习、休假疗养、出国进修等方面,与本单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p><p><br/></p><p><strong> 三、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strong></p><p><strong><br/></strong></p><p> (一)深入推进技能扶贫千校行动,实现对怒江州、迪庆州和27个深度贫困县等重点地区精准对接</p><p> 针对16—22岁留守农村未继续升学的青年劳动力,推荐参加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高的专业进行学习,通过规范化学</p><p> 制职业教育,使其熟练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实用技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p><p> 各技工院校要成立专门技能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完善技能扶贫工作方案,主动对接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扶贫等部门,深入到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各技工院校要派出有经验、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到基层一线授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p><p> 各州、市人社局在指导各县(市、区)安排、落实各类职业培训任务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技工院校在师资、设备、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p><p> (二)在技工院校实施“技能+学分直通车”计划</p><p> 鼓励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习技能期间,兼修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高等教育院校相关课程,修满学分后按规定取得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p><p> (三)加强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p><p> 职业院校可根据需要和条件自主招用企业技能人才任教。畅通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渠道,允许职业院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为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完善技工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对到基层开展职业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服务期可作为基层工作或班主任经历,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p><p> (四)进一步做好技工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p><p> 资助政策全面覆盖我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强化措施,规范流程,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不漏一人。实施好怒江州、迪庆州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工作,做好试点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补助资金落实到位。</p><p> 对入读职业院校的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和通过培训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者,确保落实“雨露计划”的扶持政策,实现应补尽补。</p><p> (五)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建设合理调整云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p><p> 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布局规划,每年打造10个左右省级技工院校骨干品牌专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产教融合,在全省建成30个校企深度合作特色品牌专业。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使用,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基础支撑。</p><p><br/></p><p><strong> 四、组织保障</strong></p><p><strong><br/></strong></p><p> (一)抓紧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p><p>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实施意见》要求,深刻领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意义,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牵头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建立多方协调机制,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实施意见》任务分工和工作目标,确保《实施意见》提出的政策和要求落地见效。</p><p> (二)注重宣传工作,加强督促检查</p><p> 各地要加强我省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办法和培训效果的宣传,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要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总结经验,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省人社厅将根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部署开展督查工作,突出问题导向,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以督查考核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取得实效。</p><p> 附件:1.云南省技工院校与深度贫困重点地区对接联系名单</p><p> 2.云南省就业培训告知牌</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年12月27日</p><p><br/></p>